分享:450 m3高爐短期悶爐及休復風操作實踐
高爐悶爐是煉鐵生產(chǎn)的一種操作狀態(tài),休風與復風是高爐暫時停止生產(chǎn)和隨后恢復生產(chǎn)的高爐操作方法。高爐停止生產(chǎn)和恢復生產(chǎn)的基本操作就是停止往爐內(nèi)送風和恢復往爐內(nèi)送風[1−4]。公司450 m3高爐處于爐役后期,存在本體4段冷卻壁破損嚴重、爐皮開裂等問題,高爐本體有諸多安全隱患。按公司安排,煉鐵廠對450 m3高爐進行悶爐檢修120.25 h。休風前制定了詳細的停爐、開爐計劃,生產(chǎn)過程中精心組織、認真貫徹,通過合理的悶爐焦比、堿度,同時利用CaF2、MgO低熔點的特點,在悶爐料里加入螢石和白云石,改善渣鐵流動性,使長期休風后的開爐工作快速、安全、順利完成,28 h全開風口、36 h達產(chǎn)[5−9]。
1. 悶爐及休風操作
1.1 悶爐前準備操作
(1)鐵水成分按照質量分數(shù)Si:0.6%~0.9%、S:0.03%~0.04%控制,鐵水溫度≥1470 °C,第一爐鐵后將鐵口角度提到14°,適當噴鐵口。
(2)提前空出料倉備料,備料情況:海南礦50 t,白云石30 t,螢石10 t,休風料用完后準備30 t水渣進倉,階段性調整配料結構、保證休風后各倉基本清空。
(3)組織對高爐本體冷卻設備進行全面查水,對漏水的冷卻設備和風口套進行處理或更換,確保順利封爐。
(4)休風前校準探尺零位、對高爐本體爐殼進行檢漏工作,對爐皮開裂煤氣漏點作好記號,放空重力除塵器內(nèi)瓦斯灰。
(5)提前備足黃沙、耐火磚、有水炮泥、黃油、水渣及相關封爐材料,提前與公司各個部門協(xié)調好煤氣管道吹掃事宜。
1.2 悶爐料的計算
為了能快速復產(chǎn),悶爐料按照5 d組織,結合近期爐況實際,制定出悶爐方案:全爐焦比2.60 t/t,總爐料體積359.63 m3(實際裝料體積372.92 m3),悶爐料按5組分批次加入,保證悶爐料到達預期位置。根據(jù)冶煉周期、結合內(nèi)型尺寸,原燃輔料等情況進行計算,使休風后悶爐料到預期的位置,備料倉位休風后基本用空,休風順利。各關鍵參數(shù)詳見表1、表2和表3。
1.3 悶爐料的填充操作
悶爐料以填充部位不同,按五組分批次加入。焦批以4200 kg、礦批以9000 kg控制,正常料堿度按1.05、全爐料堿度按0.82控制。具體填充如下:
(1)第一組:加凈焦13批,加完后集中加螢石3000 kg。填充風口以上爐缸、爐腹,爐料體積79.17 m3(爐容83.34 m3)。
(2)第二組:加空焦14批,加完集中加螢石2000 kg。填充爐腰及爐身下部(體積分數(shù)20%),爐料體積90.98 m3(爐容91.38 m3)。
(3)第三組:加輕負荷料4組,每組由1批空焦+1批正常料組成。填充爐身中下部(體積分數(shù)30%),爐料體積69.56 m3(爐容71.64 m3)。
(4)第四組:加輕負荷料2組,每組由1批空焦+2批正常料組成。填充爐身中下部(體積分數(shù)25%),爐料體積56.57 m3(爐容59.70 m3)。
(5)第五組:加正常料6批。填充爐身上部(體積分數(shù)20%)+爐喉(體積分數(shù)15%),爐料體積63.35 m3(爐容63.8 m3)。
悶爐料總裝入量及體積見表4(壓縮率按13%折算)??战?、正常料具體入爐結構:空焦由焦炭4200 kg+白云石700 kg組成,正常料由燒結礦5670 kg+球團礦1350 kg+海南礦1980 kg+白云石700 kg+螢石200 kg組成,料的總體積418.97 m3×(1−0.13)≈364.50 m3。
(1)爐頂點火后迅速卸吹管、全部風口堵泥,然后停風機,再逐個砌磚堵泥抹油,確保封爐嚴實不透風,停爐過程中安排工長每小時巡查一次。
(2)降低高壓水壓力,關閉漏水的冷卻設備及氣密箱進水,2 h后停高壓泵,水量控制在正常水量(單位時間冷卻所需內(nèi)循環(huán)水體積)的1/2左右,4 h后停一臺常壓泵,爐底冷卻水控制在正常水量的1/3左右,一天后將冷卻水量控制到最小程度。
(3)兩個爐頂放散閥、重力除塵器放散閥打開,重力除塵器切斷閥、爐頂均壓放散閥關閉。
(4)熱風爐轉入悶爐,確認煤氣放散閥開到位,其余閥門關閉;注意高爐均壓煤氣管道要吹掃干凈。
(5)將凈煤氣總管上的盲板閥關閉,布袋系統(tǒng)按長期休風操作,料面蓋水渣2 m左右,均勻鋪滿料面。
開爐前12 h對高爐各大系統(tǒng)進行全面試車,復風前8 h對各設施設備、輔料、耗材、工具及能源介質進行確認,提前6 h對高爐本體及熱風爐冷卻水供水壓力恢復正常,確認設備處于完好狀態(tài),提前3 h備螢石、白云石各10 t進倉,后續(xù)繼續(xù)鐵口燒氧氣和埋氧槍操作。
450 m³高爐設有14個風口,本次悶爐期間對風口布局進行調整,由原來的?115 mm×8+?110 mm×6調整為?115 mm×6+?110 mm×8,統(tǒng)一長度尺寸為360 mm(斜5°),送風面積由0.1401縮小至0.1383 m2。復風前開鐵口兩側的1#、2#、13#、14#送風,送風總面積0.0407 m2。開口風原則遵循“高爐下料順暢,風量、風壓平穩(wěn)、渣鐵熱儲備充足,出渣、出鐵順利”,基本做到了一爐鐵開一個風口的節(jié)奏,考慮到漏水的原因,開風口順序為3#→12#→4#→5#→6#→7#→8#→11#→10#→9#,選擇了先“活半邊”的思路。
(1)風量與頂壓的控制
(2)造渣操作
初始礦批選擇為9000 kg、焦批4080 kg,二元堿度1.027。入爐料選擇質量比為70%燒結礦+15%球團礦+15%海南礦(外加白云石3批合計2100 kg、螢石6批合計1200 kg,后續(xù)繼續(xù)每批加螢石100 kg,累計加入螢石11000 kg),視情況逐步加礦批,調整堿度、負荷。
(3)料制的調整
由于計劃休風時加凈焦、輕負荷料都有發(fā)展邊緣的作用,因此復風時的裝料首先是防止中心堵塞,要相應縮小礦石批重,疏導中心氣流,后期為了保證正常氣流方便調整,由悶爐料制焦3檔礦2檔逐步恢復為正常料制焦4檔礦4檔,形成較為合理的平臺+漏斗的料面,使中心和邊緣的兩股氣流相對穩(wěn)定、合理。隨著礦批的加大,逐步調整料制,具體變化如表5所示(C為焦炭,P為礦石,上標為布料角度,下標為布料圈數(shù))。
(4)首次開口時間的選擇
根據(jù)冶煉周期結合已開風口的小套水溫差變化,選擇開口時間。本次在246 min后,13#風口小套水溫差8.1 °C,1#、2#、14#風口均已7.5~8.0 °C區(qū)間,和預計冶煉周期計算時間相差無幾。第一次開口16 min,出渣量正常、流動性好,冷凝渣鐵逐步排出。
(5) Si質量分數(shù)和鐵水溫度的選擇
恢復期間Si質量分數(shù)和鐵水溫度趨勢如圖3和圖4所示,復風第一天以保證渣鐵流動性為標準去組織生產(chǎn),第二天白班關鍵指標控制:鐵水Si質量分數(shù)0.7%~1.0%、堿度1.1~1.15、風壓不超260 kPa、富氧不超3500 m3/h;第二天夜班關鍵指標控制:鐵水Si質量分數(shù)0.6%~0.9%、堿度1.14~1.18、風壓不超260 kPa、富氧不超3500 m3/h、鐵水溫度大于1450 °C;第三、四天鐵水Si質量分數(shù)分別按0.5%~0.8%、0.35%~0.65%控制,自此爐溫恢復正常。
(1)根據(jù)渣、鐵比熱容的不同,多造渣可以快速活躍爐缸的理念,本次采取降低爐渣堿度的方法降低爐渣黏度,還在休風悶爐料里面添加了螢石和白云石等熔劑(螢石的的主要成份是CaF2,白云石的成分主要是MgO),CaF2和MgO熔點都比較低,其目的是使脈石中高熔點氧化物(SiO2、Al2O3、CaO)生成低熔點、低黏度的爐渣,可以起到稀釋爐渣的作用。
(2)為了減少休風期間熱量的損失,高爐上部密封采用高爐水渣覆蓋在料面,由于水渣是經(jīng)過反應過的物質,所以開爐期間只需要提供水渣熔化的熱量即可,無需提供水渣化學反應的熱量,減少燃料浪費。
(3)通過悶爐料的計算、合理布料,在易燒的風口前端放置少量的螢石,改善風口區(qū)域渣鐵流動性,避免渣鐵聚積在風口周圍將風口燒壞。
(4)通過調整悶爐料的下料結構,不僅大大改善料柱透氣性,同時能及時補充開爐初期熱量的需求。
文章來源——金屬世界
1.4 休風后的操作
2. 復風
2.1 復風前基本準備操作
2.2 下部調整操作
2.3 復風操作制度
3. 結束語